11月16日晚上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要迎来世界杯预选赛的首个对手——泰国队,不过我这种世界杯球迷只记得10年前在合肥1-5输给泰国二队的“6·15”惨案了。我一点也不懂球,所以也不会和大家聊足球,只不过是突然想起2001的香港电影《少林足球》了。
自从2022年12月管控政策调整后,全国范围内迎来了山呼海啸的新冠病毒感染,连带着2022年最后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以及春季的流感高峰,医疗、疾控和基层系统当时的整体状态大概是半瘫痪状态,大概一直到3、4月份才渐渐缓过来。
但是在这期间新冠病毒感染带来的后续问题开始陆续显现,医疗系统又开始紧张了,这时候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国内一些媒体大概也是在这期间开采用“免疫债”的这个说法的。
由于患病人数的激增,医疗系统一直都比较忙碌,在和一些一线辛苦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呼吸科、胸科跟急诊医生沟通后,发现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他们基本是没有额外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的。况且从临床的角度更倾向于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主要负责患者的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如果心率过快那去挂心血管科,过敏加重去挂变态反应科之类的,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感染的后续健康问题。
部分地区的公卫系统,在这个时候特别尴尬地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欠人钱的“老赖”。主要是由于国家医保局表示2022年5月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而当时因为整体上还处于管控阶段,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第一时间对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结算,然后在2023年后把这笔账挂在了当地的疾控部门身上。这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疾控部门此时最主要的任务变成了“创收”。
“疾控知识加唱歌跳舞有没有搞头啊?”
由于独一无二的感染模式带来的独特结果,机会实在难得,所以科研系统的大佬们大多正忙着准备发期刊。
至于“特效药”的情况,至少媒体宣传上美国的某款药物很优秀,而且很赚钱。
所以其实这个时间点,正经做事情的机构暂时都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额外的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忙着。但这也就导致了在一些媒体和个人的合理引导下,使得部分人群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而对还在坚持科学防护的部分人群来说,这种导向的宣传,则普遍充满了失望,也开始逐渐失去了信心。
不过如果读者们有留意相关消息的话,会注意到自2023年5月,在开始进行医疗反腐的同时,各种与公共卫生政策和规定也在陆续出台。
至于之后会怎么样,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不过眼前最要紧的大概还是要先抗过肺炎支原体和流感病毒组成的“玉面双飞龙”,然后才是本年度决赛的新冠病毒“魔鬼队”。
最后回到开头的话题,11月16日晚上20:30央视好像会直播对阵泰国队的比赛,虽然我只是个世界杯才会看球的伪球迷,但似乎也能对到场观赛的2000多名球迷感同身受。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